佛教典籍的各種裝幀形式

          「裝幀」,讓單張的書頁(葉)相互堆疊而成書,不同的裝幀方式各自有其歷史淵源與影響。就佛教典籍來說,從初始期的卷軸裝乃至現代的平裝、精裝,既有歷代匠人的技藝巧思,也可見信仰的至誠與不變之心。

1.卷軸裝

       在紙張流行之前,竹簡書的裝幀形式,是用繩編連簡片成策,以最後一片簡為軸心向前捲起,放入布帙。後縑帛書出現,仍模仿簡策的收納方式,寫好後向前捲起,名為卷子裝。之後紙質書籍盛行,則全面仿效帛書,畫有邊欄界行,同樣從後向前捲起,此種裝訂名曰卷軸裝。卷軸裝有簡裝與精裝兩種形式,簡裝只是將寫好的長條紙書捲起綁繫;精裝是指額外製作軸心輔助捲收並用牙籤或縹帶固定。卷軸裝為紙製書籍最早的裝幀形式,盛行於隋、唐時期,當時的畫卷亦多用這種裝式。現存的敦煌遺書佛經多為簡裝,如故宮藏北魏寫本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殘卷,不僅為典型卷軸裝佛經,且其用筆方析、古健勁峭,可與傳世的北魏碑文參看。

2.梵夾裝

        起源於古印度用梵文書寫的貝葉經。古印度乃佛教的發源地,佛經在很長的時期內都是書寫在貝多樹葉上。唐杜寶《大業雜記》:「新翻經本從外國來,用貝多樹葉,葉形似枇杷葉而厚大,橫作行書,約經多少,綴其一邊,牒牒然,今呼為『梵夾』。」是以,梵夾裝本來專指古印度用梵文書寫的貝葉經之裝幀。其製作方式是將寫好經文的貝多樹葉,依次收妥整理成尺寸相近的一疊,經葉上下各夾配一塊與經葉大小相仿的竹片或木板。再於夾板中間,間隔一定距離,連同經葉鑽兩個小圓洞,用繩索穿洞,將繩索綁緊固定而成。早期中國書籍的製作材料,不同於印度。先後採用過竹木簡牘、縑帛及紙張,用這些材料製作的書籍無法採用梵夾裝,故早期中國書籍未見使用梵夾裝者。但當大量梵經傳譯內地後,有不少譯成中國少數民族語文之藏文、蒙文、滿文佛典,使用紙張寫印的經葉,仍有模仿貝葉經以上下木板包夾固定的,此亦可稱為梵夾裝。如故宮藏清乾隆五十五年內府朱印滿文本《清文全藏經》,共一百零八函,每函由經文、護經板和經衣等多重構件組成,裝幀形式即為梵夾裝。

3.經摺裝

        隋唐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,佛教廣泛傳播,意味著佛門弟子對經典誦讀研譯的頻繁程度。因此,佛經裝幀形式朝向了便於翻閱與美觀的方向進步。由於早期的卷軸裝有著捲舒閱讀不便的問題。於是,卷軸裝成了改造的對象。具體方法為:將長條的卷軸裝佛經,依一定行數寬度左右連續摺疊,最後形成長方型的一疊,並在前後各黏裱一張較厚的紙或木質板材做為封面。因為是利用佛經卷軸裝而成為互相連屬的摺子裝,故而名為經摺裝。除了佛教典籍,經摺裝也是道教經典常見的裝幀方式。如故宮藏元至順元年僧元浩泥金寫繪本《妙法蓮華經》與明成化元年泥金寫繪本《高上玉皇本行集經》等,皆為典型之經摺裝。

        此外,因為過去有很多文人或書畫家都會書寫佛教經文,因為性質與篇幅關係,他們的這類作品,通常不會採用書籍式裝幀,而是會用一種「方冊褶裝」,此乃仿書畫冊頁對折之裝幀形式,每半葉略成正方形。如故宮藏《明文震孟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冊。

4.蝴蝶裝

        雕版印刷術出現後,在雕印書籍盛行的宋代,因為書籍生產方式的變化,書籍的裝幀方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。雕版印書不同於用手寫,因手寫可以不受任何限制,一紙接一紙地寫下去,而後連接、捲起成為卷軸裝;或摺成經摺裝。但雕印書籍有版面大小限制,由於每個版面只能容納一定的行格字數,且通常都有邊欄。如此印出的書頁都是以版為單位之頁,若是仍沿用卷軸裝或經摺裝,就必須將書頁黏在一起,還要設法掩蓋邊欄,頗耗費人工物力。於是,適應雕版印書的特點,創造了蝴蝶裝。實際的製作方法:將印好的書頁,以版心中縫線為軸心,字對字摺疊,集數頁為一疊,理好順序對齊並用漿糊黏合。選用一張比書大的硬紙對摺,黏於版口集中的一邊以為書脊。最後再將上、下、左三邊修剪整齊乃成。「蝴蝶裝」,是宋、元時期書籍的主要裝幀形式,裝訂時版心向書背,有文字的書葉內折,和包背裝、線裝等版心向書口,書頁正折的方式不同,因展讀時書葉如蝴蝶展翼而得名。在各種裝幀方式並行的時期,宗教典籍主要採用經摺裝,蝴蝶裝則多用於一般書籍,故目前可見之蝴蝶裝佛典極少,如現藏敦煌研究院之《金藏》本《大寶積經》。另,現藏山西應縣木塔文物保管所之遼代刻本新雕諸雜讚》則是一部用蝴蝶裝的佛經目錄。

5.包背裝

       蝴蝶裝雖然比卷軸裝、經摺裝等便於翻檢,保護性亦佳,但仍有缺點:如翻閱時,往往會看到無字的背面;兩個有刷墨的半頁又極易吸連,有時不太方便,於是逐漸為包背裝所代替。包背裝約出現在南宋末,經歷元明清,流行了數百年,特別是明清,內府刻書多用此裝幀。包背裝針對蝴蝶裝缺點,將有字一面正折,版心朝外,折縫線在左邊集齊成為書口;書頁左右空白邊幅齊向右,早期會黏連於書背,再包裹書皮。後來,則會在靠近書背處打洞,用紙捻條固定及槌平,再以書皮繞背黏連包起。從表面看,包背裝古籍與現代平、精裝很像。但還是有差異,如包背裝是單面印刷,現代平、精裝書則是雙面印刷。另,包背裝是在書腦部位豎訂紙捻以固定書頁;平、精裝則是在書背處橫向鎖線以固定書頁。如故宮藏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《五燈會元》、《宋高僧傳》、《法苑珠林》等,為清內府包背裝之代表典籍。

6.線裝

         包背裝雖克服了蝴蝶裝的缺點,翻閱方便,頁頁有字。但由於書背是紙捻裝訂及漿糊黏背,故極易散落,因不能耐久翻閱,故最終為線裝所取代。線裝書在摺頁方面,與包背裝相同,版心向外正摺;不同處在於包背裝是以整張書皮黏連書背,線裝則是採用兩張與書頁大小相同的書皮,書冊上下各一張,與書背齊平後打眼訂線固定。打眼、穿線,將書籍縫線裝訂,線裝書籍解決了蝴蝶裝的翻閱不易和包背裝易散亂等問題。傳統上有四眼、六眼、八眼等裝訂法,以四眼裝訂法較為普遍。線亦有單線、雙線的分別。線裝便於翻閱,又相對堅固,破損了也易於重裝,故而現在仍頗流行,留存今日的各類古籍也以線裝為最多。如故宮藏宋紹興間集貲刊本《翻譯名義集》、元延祐丙三年湖州禪幽庵刊本《景德傳燈錄》、明永樂十五年內府刊本《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》與清乾隆十五年集貲刊本《禪林寶訓筆說》等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